一、专业介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历史起源于1978年的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热加工专业,1985年学校更名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本专业名称变更为热处理。1998年更名为金属材料工程,2008年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直沿用至今。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本专业在2010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5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上海市教委高峰学科建设计划,2016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专业审核性评估。

 本专业实行完全学分制,标准学制4年,学生可在3~6年内完成学业,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办学地点位于上海市松江区龙腾路333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松江校区。本专业每年招生学生65人,现有在校生258人。

 2010年,教育部批准了学校分别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上海交运(集团)公司共建的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建设了上海市激光先进制造技术协同中心,建立了高能束智能加工与绿色制造、材料及构件可靠性分析测试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中心10余个实验室,并与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10多个。

二、师资队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专职教师队伍共2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8人,讲师8人,实验师4人。专职教师88%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在其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习经历中至少有一个为材料类相关专业的比例为100%,拥有6个月以上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占92%以上,一年以上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10人。此外,聘请12名企业行业专家为兼职教师。

 三、人才培养

 本专业适应国家材料及相关领域科技和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能够在专业领域从事材料的科学研究、工艺设计、分析测试、质量和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

 预期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后五年左右,能较好地适应不同性质岗位的工作要求,并能达到以下目标:

 (1)能够综合运用科学原理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知识,提出、分析和解决所在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能够跟踪材料科学与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前沿动态,在材料、机械、车辆、新能源、电子等相关行业从事材料的开发、应用或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成长为技术骨干或管理骨干。

 (3)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人文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能在工程实践中综合考虑法律、环境与可持续性发展等因素,能坚持公众利益优先,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具有竞争意识与合作能力,适应团队和独立工作环境,能够进行有效沟通和表达,具备工程经济和项目管理能力。

 (5)具有国际视野,拥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适应社会经济及行业发展。

 本专业修业四年,授工学学士学位。

  

 四、课程结构

 本专业主干学科为材料科学与工程。

 核心课程:材料科学基础(一)、材料科学基础(二)、材料现代分析技术、材料性能及测试、材料制备新技术、材料成形技术、材料科学综合实验等。

 本专业的系列课程为:

 1.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列课程:材料科学基础(一)、材料科学基础(二)、固态相变原理、工程材料学、材料现代分析技术、材料性能及测试、材料成形技术、表面工程基础、粉末冶金、材料检验、材料腐蚀与保护、纳米材料导论、材料热力学、材料制备新技术、陶瓷材料与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与功能材料等。

 2. 工程技术系列课程:工程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制图基础、机械原理及零件、制造技术基础实习A、现代制造技术实习等。

 3. 计算机系列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等。

 本专业的实践环节包括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创新创业素质拓展等多种形式,学分占比满足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不低于20%)和本科材料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不低于20%)。

 五、毕业及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材料生产、分析、测试、应用等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内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近三年平均就业率为97.89%。就业单位涉及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化工、金融经济和管理、教育等多个领域,以及向国内外更高学府东华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以及曼彻斯特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澳洲悉尼大学等进一步深造。近年毕业生就业单位包括中芯集成电路(宁波)有限公司、上海建工材料工程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氢荣(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华虹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纳峰真空镀膜(上海)有限公司、上海美维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万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等知名企事业单位。

 六、设备条件

 学院目前所拥有的实验室有拉扭电子试验机实验室、材料立体化教学室、无损检测实验室、热处理室/材料烧结实验室、材料组织分析室、材料图像分析室、材料成分分析室、样品预处理室、材料拉伸室、冲击实验室、材料科学创新实验室、硬度实验室、XRD分析室、电镜分析室、物理性能实验室、应力腐蚀实验室。学校建有工程训练中心,大学物理实验中心和计算中心实验室,为本专业学生提供制造技术基础实习、物理课程实验以及计算机教育公共基础课程等实践条件。本专业教学实验室在完成上述教学实验的基础上,还通过开放性实验室平台,支持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大学生创新类课程/实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得本专业学生近三年取得了中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一等奖、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第七届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奖项,支持本专业举办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金相技能竞赛。